他34歲,港式飲茶現在讀大一
  放棄月薪四五千元的工作,重走青春路,終圓大學夢如今,他被長春中醫葯大學評為usb“感動校園”人物來源:新文化報 - 新文化網
  圖書館自習室,34歲的大學生楊井堂(右)和同學探設計裝潢討問題 本報記者 蔣盛松 攝
  憑藉自己的努力,楊井堂站到了領獎臺上 本報記者 蔣盛松固態硬碟
  “我是年輕醫生,大家覺得沒信用貸款經驗,而且有病人知道我的學歷,更覺得我沒本事。”
    ———當過送水工、家政、洗車工、鄉鎮醫生的楊井堂說,自己因學歷問題吃盡苦頭
  “我告訴兒子,一定要好好學習,要不然就得像他爸這樣,30多歲還得重念。”
  ———妻子翟麗萍一直把他當成“反面教材”,教育8歲的兒子
  A09版
    昨天下午,長春中醫葯大學禮堂內,“第三屆感動校園十大人物頒獎典禮”舉行。獲評感動人物的楊井堂,坐在青春燦爛的同學中間,神情凝重。當主持人念起屬於他的頒獎詞,這位34歲的大一新生,面向註視著他的老師和同學,深深地鞠躬。坐在臺下的同學眼眶溫熱,他們感嘆說,楊井堂的故事對於他們來說,是2013年最精彩的賀歲片,主題是勵志,劇情是重走青春。
  醫科中專生
    楊井堂生於1979年,家在榆樹市閔家鎮,他的故事,要從1997年的中考說起。
    當時,楊井堂的分數高出榆樹市重點高中,但是考慮到中專畢業包分配,他去四平衛校學起了西醫。“本來沒覺得大學有多好,直到我跟同學到四平師院(現吉林師範大學)去參觀,才感覺到自己和大學生之間的差距。”
    2001年,中專畢業,那一年學校沒分配工作。無奈,楊井堂決定去北京找工作,但是中專學歷讓他不斷碰壁,“連藥房庫管都沒資格,要求至少大專。”為了生存,他當過送水工,從事過家政,擦過樓梯。後來,楊井堂在洗車房當洗車工,遇見一個車主跟他聊天,“他告訴我,以我的學歷,想要在北京發展很難,應該重新回到專業對口的崗位上。”這番話深深觸動了楊井堂,幾天后,他離京返鄉。
  鄉鎮醫生
    回到老家榆樹市,楊井堂決定從事醫療行業,到榆樹市的一家私立醫院當起了助理醫生,但做的是值夜班、寫病歷這樣的工作,每月400元。
    不久後,他在閔家鎮衛生院當上了醫生,工資更少了,每月200元,而且一個病人都沒有,“我是年輕醫生,大家覺得沒經驗,而且有病人知道我的學歷,更覺得我沒本事。”於是,楊井堂在2007年停薪留職,到榆樹和長春的大醫院學習,白天跟著醫師、教授看病,晚上到診所值夜班。
    這樣過了兩年多,2010年再回鎮衛生院的時候,患者多了起來,衛生院還想培養他當副院長,每個月的工資達到四五千元。但是,他對知識的渴求越來越強烈。
  大齡考生
    楊井堂是2004年結的婚,愛人翟麗萍在閔家鎮衛生院檢驗科工作,現在兒子8歲了。翟麗萍說,一家三口的日子,一直挺平靜,但是每年一到高考那幾天,楊井堂就悶悶不樂,高考出成績時,他總是四處打聽親朋好友家考生的分數,“有一次聽說同事家的孩子不想上學了,他比人家親爸都激動,馬上跑去勸。”
    直到去年11月,同事家的孩子報名高考,楊井堂坐不住了。他以社會青年的身份,報名參加職業對口高考,考試科目是語文、數學、英語、計算機、醫學綜合。從沒學過高中課程,英語對他來說如同天書。為了複習,楊井堂費盡周折,到榆樹市職業教育中心報了補習班,當然,是全班年齡最大的。報補習班的當天下午,他到醫院辭了職,又把他這幾天所做的一切告訴了家人。
    “孩子都這麼大了,考什麼大學,好好過日子得了。”翟麗萍說。楊井堂的父親楊洪喜也說,當時根本接受不了。但是楊井堂一門心思地複習,為了學好英語,他整夜地讀、寫,幾個月下來,瘦了30多斤。這股執著勁,把全家人都感動了,“或許這就是夢想的力量。”翟麗萍說。
  “針推老大哥”
    今年6月,楊井堂終於走進了高考的考場,報考醫學類職業對口高考中分數最高的長春中醫葯大學。最後一科是英語,考完以後,他心裡有了底,覺得自己的夢能圓了。分數出來了,556分,全省前20名。全家沸騰了,兒子聽說爸爸考上了大學,很崇拜。但是,翟麗萍卻把楊井堂作為反面教材,“我告訴兒子,一定要好好學習,要不然就得像他爸這樣,30多歲還得重念。”
    9月份開學,楊洪喜要送楊井堂來報到,但是楊井堂沒同意。“我自己都是家長了,上學還讓家長送,感覺好彆扭。”來到針灸推拿專業的新生接待處,學姐讓他簽字遞交材料,等送他去寢室的時候,詫異地問:“你家學生怎麼不跟來呢?”楊井堂笑了:“我就是學生。”學姐看著比自己大十多歲的學弟,驚獃了。
    楊井堂是最後一個到寢室的,進門的時候室友都在。他找到自己的床位,收拾柜子、鋪被,最後躺了上去。同寢的賈恆豐說,當時他們都覺得,這個家長怎麼那麼不靠譜呢,一問才知道,這位大哥就是同學楊井堂,於是,“針推老大哥”的稱呼,從那一天起傳開了。
  “第二老師”
    楊井堂的輔導員石如玉最初以為,這個比自己大10歲的新生就是為了來混個文憑。但是楊井堂從沒因為自己的年齡和身份的不同搞過任何特殊,無論是軍訓還是課堂上。
    同學對這個老大哥也是刮目相看。“軍訓、大合唱,他一樣不落,運動會時,他還跟我們一起跳啦啦操。”班級學委周默說,每堂課她點名時,教室第一排最中間的位置上,都會傳來他響亮的“到”,“整個學期,一堂課都沒缺過。”
    從開學那天起,楊井堂就按照自己的日程表執行:6時起床,6時20分吃早飯,6時40分晨讀,7時40分到教室占座……沒課時去圖書館,18時健身,20時學英語……“這份計劃表,他一直堅持到現在,從沒因為懶惰而改變過。”室友莫易方說,他照著楊井堂的日程表做了一周,就再也堅持不下去了。
    “他有實踐經驗,上解剖課時,他是我們的第二老師。”同學趙元振說,這個“大叔”很有愛,下了課,他的寢室就是第二課堂,“聽他講醫學實踐,講人生故事。我們也跟他講90後的生活,他已經越來越‘潮’了。”
  ■對話
  畢業後想考研
    昨日上臺領獎前,記者與楊井堂進行了一次對話。
    記者:你辭了工作,沒了收入,醫科要讀5年,經濟上會不會有壓力?
    楊井堂:肯定會有一點,家裡現在只有我愛人一個人賺工資,每個月3000多元,還要供孩子上學。我爸想供我,但是我不想給他增加負擔。我寒假打算去醫院實習,再去診所做一些兼職,賺點學費和生活費。
    記者:現在的大學生活,是你理想中的那樣嗎?
    楊井堂:每位老師的課,都講得特別好,我一分鐘都不想錯過。學校生活也豐富多彩,有那麼多活動,還有學生會。開學時候我也參加學生會競選了,想進外聯部,但是筆試考的是校園文化和計算機網絡,我不會,就沒選上。
    記者:畢業後,你有什麼打算?
    楊井堂:畢業那年,我39歲,還有機會考研。如果那時候還有足夠的精力和經濟條件,我想試試。
    本報記者 趙實
  (原標題:他34歲,現在讀大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i23hiytl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